兴水利、除水患、利人民,是千古不变的经国大略。
1952年10月,毛泽东主席发出“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”的伟大号召,揭开了新中国开发治理黄河的新篇章。
黄河素来“多淤、多决、多徙”,黄河治理是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大难题。而刘家峡水电厂的传奇故事也正从这里开始讲起。
1955年7月,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《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》。经过前期勘察设计后,来自全国各地的万余名建设者陆续汇集到陇原黄河谷地,拉开了黄河水电大开发的宏大序幕。
1958年9月27日,在隆隆的开山炮声中,刘家峡水电厂正式动工兴建。
“由于条件艰苦,老一辈建设者们克服机械设备不足、技术手段落后等诸多困难,用最原始的方式,靠人力一点点将水电厂的基础设施建起来。”刘家峡水电厂的“时空长廊”两侧挂满了电厂建设时期的老照片。回看建设时的场景,甘肃刘家峡水电厂党委党建部主任司才龙仍感振奋。
在一张张历史照片中,建设时期的场景被完整再现。没有工具,老一辈建设者们自己制造;缺少运输材料的汽车,他们靠人拉肩扛;不掌握技术,他们边干边学。
山上山下红旗飘扬,镐起锨落挥汗如雨。凭着一股劲、一股气,他们拿着风镐、风钻、洋镐、柳筐这些简易工具,用万人大会战的形式开启了史无前例的黄河截流工程。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,1960年1月1日,他们成功截流黄河,迈出了刘家峡水电站建设的关键一步。
沿着楼梯层层向下,在黄河河床下120米左右位置,记者走进已退役的刘家峡水电厂地下原330千伏开关站。水轮发电机组隆隆的轰鸣声从耳边传来,宽阔的隧洞岩壁坚硬而潮湿。阴冷的环境、滴下的水珠,都在不断提醒我们,黄河水正在头顶奔涌。
这里是我国当时输电距离最长、电压等级最高、输电量最大的输变电工程的起点,也是新中国首个330千伏输变电工程——刘天关输变电工程的源头开关站。当时,根据水电部提高防空标准的指示,刘家峡水电厂将配电装置全部“下地入洞”,将330千伏地下开关站建在左岸导流隧洞内。
“这些都是当时建设者们用钢钎凿子一下一下敲出来的,至今都还能看到手工开凿的痕迹。”触摸着墙壁上略显粗糙的断面,司才龙介绍道,“如今,新的开关站建在了坝旁。经过多轮改造升级,这条老线路换了模样,继续将源源不断的电力送至八百里秦川。”
▲新330千伏开关站。
从垒土夯基到西电东送,老一辈建设者们敢啃“硬骨头”的精神深深烙印在一代又一代电力人的记忆中……他们以强大的毅力和战斗力,创造了新中国水电建设的奇迹。
为了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,甘肃刘家峡水电厂以水库、大坝、工业遗产龙门吊、地下厂房,以及已退役的新中国第一座地下330千伏开关站等最鲜活、最珍贵的党史教材为依托,打造了14.5万平方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,每年接待参观人员2万多人次,在全景呈现电厂建设史、发展史、改革史的同时,还再现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等,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。该基地在2021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。